top of page

「達人談閱讀」專欄-0924

 

閱讀「老子」的心得

 

本人在交大科管所任教二十年,於民國101年8月借調至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。期間閱讀《傅佩榮解讀老子》(立緒出版社)獲益良多,藉此機會與同學分享我的心得。

世人常誤解老子主張「清淨無為」是不積極、不進取、不作為,不免消極、懶散、脫離社會或不合群。 

在澄清是或非之前,首先必須釐清老子論述的目標讀者是誰?

 

老子與孔子皆生於春秋時代,孔子向老子請益後對弟子讚嘆道:「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耶?」可見懷著淑世抱負的孔子對於老子的理想亦覺深不可測、高不可攀。

老子和孔子處於周朝衰頹的時代,四方諸侯割據稱王,為了爭奪地盤以致戰爭頻仍,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者眾。智者如老子和孔子以及其他諸子百家都思索如何能夠解救民之倒懸。

 

我個人的淺見認為老子是希望"透過影響統治者"來達到讓人民安居樂業的理想。老子教誨統治者要有慈善的心、要儉約。要有不敢為天下先的虛心。即是不要自以為是、不要自恃聰明、不要好大喜功、不要亂出主意擾亂人民的生活。老子告誡統治者應該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。」即是不要高高在上頤指氣使,愈多的法令管制就會造成愈多人民發展的限制和阻礙,以及愈多鑽營漏洞的投機刁民。所以老子希望統治者安靜、謙讓,讓人民順應本性自然過純樸的生活。

 

老子主張「無為」是告誡統治者不要倚仗勢力刻意作為,因為必然會產生不良的後果和影響。老子理論的目標讀者群並非年青人,因為年青人確實應該努力求知、奮鬥上進,所以老子絕無意叫年青人無所事事。

相較於老子強調形而上的減法哲學(減少想作的慾望),孔子則強調形而下的加法哲學(增加應作的行為),諸如君仁臣義、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等人倫的行為模範以建立社會的秩序。

所以年輕時應該學習儒家思想,到了年長成為家庭、企業或政府的領導者時,則宜體會老子啟示一切應順應自然的道理,相信市場自由競爭的機制,相信萬物終究會回歸平衡的規律,也就是希望領導者不要違反人性或自然規律造成「人禍」。

 

「十二年國教」政策之所以造成全國的紛擾,其根源就是太多人要把自以為是的意志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。這是違背老子「無為」教誨的典型案例。

我個人以為主管教育的統治者(教育部)應尊重每一位學生/家長爭取進入其理想學校的自由,應尊重每一個學校希望發展其特色和爭取其理想學生的自由。為政者自恃英明的「多為」,就擾亂了自然的秩序。

年青時讀老子應該體會老子勸導人生應減少物質欲望,維持質樸的人生態度,尤其應尊重萬物的稟賦和自然的規律,追求人與萬物和諧的理想。

虞孝成

 

《孫子兵法與競爭優勢》作者

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NCC)副主委

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

©  by NCTU Press, Created with Wix.com

*

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TEL:03-5131542  FAX:03-5728302

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交通大學工程五館數位內容製作中心 (542室)

 

交大出版社保留修改或終止本系列活動內容之權利,贈品不得指定、轉賣,亦不得折現。

bottom of page